后者“黏不叽的,咬在嘴里,有一种被洋人调戏的感觉”,每次吃,也还是觉得贵。
看到这里,我笑了。我对汉堡包的感觉,跟阿成一样一样的。知心人哪。
这个环节阿成也说得详细,用了五个自然段。然后,又说某年在天津吃刀削面的事。
不是他自己,还有几位工友。路上看见刀削面馆,阿成要吃,别人都反对。
“有大菜馆吃这东西干什么?”之后是阿成吃,别人看,然后是跟工友的对话。
这一碗刀削面吃得有些尴尬,差点跟工友之间把关系闹僵,“一路上大家半天没说话”嘛。
你瞅瞅阿成,为了一碗刀削面,啧啧。最详细的叙事,发生在北京。
阿成和文友老邱——老邱嘛,我认识。如果可以对号入座的话,不光认识,
还一起玩过喝过聊过,挺逗的一个人,还直率——阿成的小说,有些环节是可以当真的,
有些不可,不过我很愿意相信,发生在老邱身上的事,是真的。哥俩好长时间没见,
老邱要请饭,阿成说,一碗刀削面。老邱不干,“那不扯呢吗?那叫啥呀?
”但阿成再三坚持,于是颇费周折,在一家大商场的顶层吃上了刀削面。阿成的坚持,
一定让老邱觉得一阵阵犯糊涂。但我能理解。有时候,一口饭,跟一个人,有共通之处。
你见一个人,有时千山万水的,还总是情哩,吃一口饭,怎么就不可以费些周折?
怎么就不是情呢?我想现在该做个小结,拢拢思绪。小人物的生活,
大抵如此的吧:情系物美,更要价廉。刀削面对于阿成,对于阿成笔下的“全家”就是这样。
有人总结说,国人最爱听的词汇,有两句,一句是“打折”,另一句是“免费”。呵呵。
难怪骗子总最喜欢用这两个词汇构筑陷阱。《刀削面》的结尾是神来之笔。
还是那家大同面食馆,阿成与小女儿在吃面,看见一对母女走进来,女儿十四五岁,
“她们选了一个小桌坐下”,“只要了一碗刀削面”,“女儿吃着,说着”。
最揪心的一句话,是“母亲坐在对面,静静地看着”。一碗刀削面,女儿吃,母亲看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