孕育了他绵绵不绝的纯粹与诗情。要当好一名诗人,首先必须当好一名教师,
这是刘丙坤几十年最深的体会。他认为,一个只会在讲台上教书的老师,
最多只能算个“教书匠”,一个既会教书,
又能将教书的心得体会、管理经验形成文字的老师,才可以算得上称职或者优秀的教师。
近十年来,刘丙坤全方位涉猎,多视角研究,撰写了大量的优秀论文,
每年都可以拿回省市的大奖。2012年,刘丙坤加入了宁乡市作家协会,多年的生活积累,
大沩山厚重的文化,以“名山、名诗、名人、名茶”为主题,
彰显“名山学府”优越的教学环境,蓬勃了他的文学创作热情。
成为宁乡市诗散文协会理事和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以后,他把近几年创作的诗歌结集,
便有了这本沉甸甸的《银杏树下》。因为诗歌与刘丙坤结缘,我非常喜欢他的这些短诗,
设想一个初夏的下午》《洪水的后遗症》《走进军营》《一路向东之石头记》《方向》等等。
我喜欢他这种坚实、简约的风格,喜欢他这种发自内心的低语,给我们带来的清新的感受。
他的这些诗,脱胎于新乡土诗派,有的甚至就是新乡土诗派宁乡诗群的同题作品,写得简单,
写得朴实,写得随意,读起来唯美,听起来愉悦,咀嚼起来回味无穷。
在第五辑《红尘有雾》中有一首《水仙花》,他是这样写的,一泓浅水,
亦可蜗居/一个退隐江湖的梦/从未奢望抵达/只是,轻轻地,轻轻地/把绿色的风,
扶上彼岸/静静地坐,静静地开,静静地落/拒绝月光引诱,远离百花争妍/让春,
就这样默默/潜入内心。诗从盆栽水浅入手,春意盎然中收尾,写得那么纯净,那么诗性,
那么充满灵气。水仙花的梦其实很简单,只是眷恋着春天,眷恋着春天里绿色的风。其实,
这也是诗人发自心底的呼唤,梦想在这里启航,必将抵达风平浪静的彼岸。诗歌,
曾经是中华民族的国粹,新的时代,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,文学的繁荣,诗歌的繁荣,
必将成为这个时代...